1、年代作品:“连理树”:参加了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作品巡回展。“夜与昼”、“龟”:入选中国美术馆的“88”现代壁挂展。1990年代作品:“编结家具、有余图”:在第六届全国工艺美术展上展出,并被《DESIGNJOORNAC》杂志收录。“扎染、编结如意壁饰”:在师生优秀作品展上获得优秀奖。
2、田青先生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部:《中国古代音乐史话》:这部作品共计12万字,于198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音乐的历史演变,是田青先生在音乐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作。《音乐通论》:这部15万字的教材在1988年被选为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的官方教材。
3、粤语组当家小生:1964年,田青凭借一口流利的广东话被调入粤语组,成为当家小生,与林凤、白露明合作了《旧爱新欢》等作品。然而,随着「国泰」陆运涛老板的意外去世,粤语组解散,田青回归国语片。演艺事业巅峰:进入七十年代,田青转投「邵氏」,再次回归绿叶角色。
4、另外,他还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钟魂》(获1986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优秀剧作奖)、《杨贵妃》(1992年摄制完成,陈家林导演,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等,并出版诗歌集《老歌》 。
5、《禅与乐》:深度洞察的音乐之旅 国内首部以禅与音乐为主题的专著——《禅与乐》,出自学者田青先生的十年辛勤耕耘。田青先生从佛学、美学和音乐学的广阔视角出发,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对禅与中华音乐的交融进行了深度剖析。
扎染是中国多地共有的传统手工艺特产,尤其在云南大理、四川自贡等地较为著名。云南大理扎染:大理的扎染工艺历史悠久,尤以白族扎染为代表。大理扎染***用民间图案,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色彩鲜艳且永不褪色,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
综上所述,云南扎染以其独特的手艺和鲜艳的色彩成为了当地的特产,是云南旅游的重要部分,也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和四川自贡的扎染技艺,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中国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的国家级传承人。2011年,江苏海安县申请的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的省级传承人。
白族扎染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基本介绍: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因主产地在大理,且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被称为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等地的白族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扎染可以扎染出花纹样。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
扎染工艺原理主要是利用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得染料无法均匀渗透,从而形成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技法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捧状结:这种技法可以产生似梅花状的晕染效果。通过特定方式的结扎,使得染料在渗透时形成类似梅花的斑点或花瓣状图案。玛瑙结:能够产生似月晕的晕染效果。
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扎染的特点 变化丰富:扎染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晕色丰富,变化自然,即使有成千上万朵花,染出后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图案出现。 艺术效果独特:扎染能创造出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独特艺术效果。扎染的起源 历史悠久: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但具体起源时间尚无定论。
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叠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正一反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两方连续图案纹样。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现状纹样,可组成条纹,可制作花型、叶形。用***穿线,延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缝平后拉紧。
蓝底白花的扎染图案尤为出色,它们能够自然地产生晕纹,呈现出青里带翠的颜色,显得凝重而素雅。图案中的形象栩栩如生,布局丰满,构图严谨,多为四方或八方连续的纹样。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色彩上,周城扎染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样,即使多次洗涤,色彩依然清晰鲜艳,不易褪色。
关于扎染装饰壁挂,以及扎染挂饰制作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